当前位置:
首页 >> 文章频道 >> 土楼资讯 >> 浏览文章

历史故事|科举史上的传奇--“独中青坑”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福建土楼博物馆 | 发布时间:2020-02-15 | 栏目:土楼资讯
内容导读:青坑,现今位于福建省永定区坎市镇清溪村。 清溪村位于永定河上游山间谷地,四周青山并峙,村原名青坑。后人觉得不大雅,以流经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,易名为清溪。这里钟灵毓秀,地灵人杰。清溪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于明朝正德、嘉靖年间由溪南里黄竹隔迁徙太平里清溪,繁衍至今,已历17代,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。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,共考中五翰林、二位进士、七位举人,是科举史上的奇迹。邑人称为独中青坑。……
"青坑",现今位于福建省永定区坎市镇清溪村。

清溪村位于永定河上游山间谷地,四周青山并峙,村原名"青坑"。后人觉得不大雅,以流经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,易名为"清溪"。这里钟灵毓秀,地灵人杰。清溪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于明朝正德、嘉靖年间由溪南里黄竹隔迁徙太平里清溪,繁衍至今,已历17代,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。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,共考中五翰林、二位进士、七位举人,是科举史上的奇迹。邑人称为"独中青坑"

五翰林 二进士 七举人

 

廖鸿章(号南崖),乾隆二年进士,翰林院庶吉士,后为翰林院检讨,掌教苏州紫阳书院。

 

廖文锦(号邵庵),鸿章之孙,嘉庆十六年进士,入翰林院,历充国史馆纂修,道光元年任江西乡试主考官,道光二年出知河南南阳府、署南汝光道(从三品官)。

 

廖惟勋(号椅城),鸿章长曾孙,道光十三年恩科进士,入翰林院。后调贵阳府加道衔,署贵西兵备道,历署西安、铜仁、都匀知府。

 

廖寿丰(号谷似),鸿章长玄孙,同治十年进士,入翰林院。后调河南布政使,光绪十九年授浙江巡抚(从二品官)。

 

廖寿恒(号仲山),鸿章次玄孙,同治二年进士,入翰林院。光绪二十三年晋升为刑部尚书,光绪二十五年调任礼部尚书(正二品官)。

 

廖瑛(号璞完),乾隆二年进士,在刑部多年,主政户科,掌京畿、山东、浙江各道监察御史、云南驿监道,后升为江西按察使,署布政使(正三品官)。

 

廖文蔚又名霞峰,字道辉,嘉庆年间进士。

 

廖冀亨(号瀛海),鸿章之父,康熙二十九年举人,后任江苏吴县知县,署苏州府。

 

廖琦 (彩若),乾隆六年举人。

 

廖寿谦(号晓岑),乾隆三十年举人,后任福建政和县教谕。

 

廖文翟(号华卿),道光五年举人,授花县知县加同知衔,历署曲江、徐闻、东安等知县。

 

廖惟嵘(号笠仙),道光二十年恩科举人,授靖江县学教谕。

 

廖世纶(号绶青),光绪三十二年工科举人,后任民国工商部、农商部佥事科长、代理工商司司长。

 

廖叙畴,光绪三十二年政治科举人、法国政治学士,后任驻法国巴黎总领事、驻俄大使馆头等参赞。

鸿
    字羽明,号南崖,坎市镇青坑村人。父冀亨,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举人,曾任江苏吴县知县,善决狱,有政声,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。鸿章从小聪敏,勤奋好学,在父亲的督教下,课业日进,乾隆元年(1736年)参加乡试,考中举人。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廷试,两人同时得中进士。接着参加朝考,成绩优良,选为翰林院庶吉士,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,散馆后授检讨。不久,经在籍礼部侍郎、著名文学家沈德潜的推荐,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。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,但是,那里的硕儒耆宿、青年学子,对鸿章的博闻洽识,循循善诱,无不钦服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高宗南巡,曾到紫阳书院视察,特赐诗表彰,时人视为殊荣。晚年定居苏州,诰授朝议大夫、南阳府知府。
    鸿章继承父风,善于教育儿孙。他传下的四代中,出了4个翰林,3个举人,即:子守谦举人;孙文锦翰林,文耀举人;曾孙维勋翰林,维嵘举人;玄孙寿恒、寿丰都是翰林。这个“科第世家”加上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2进士、4举人,构成了永定俗语“独中青坑”所由来的清代科举奇迹。

    其文学书画亦颇有造诣。画作有《历代帝王巡幸图》,文学著作有《黎余诗草》、《紫阳课艺》、《勉学歌》等。

 

 


勉 学 歌

(清)廖鸿章
  

东方明,便莫眠,沉心静气好读文。

盥洗毕,闭房门,高声朗诵不绝吟。

食了饭,便抄文,一行一直要分明。

听书后,莫撄情,书中之理去推寻。

过了午,养精神,还要玩索书中情。

沐浴毕,听讲文,文中之理须辨明。

食了夜,聚成群,不是读书便说文。

剔银灯,闭房门,开口一读到鸡鸣。

后生家,这般勤,何愁他日无功名。

 

注:这是一首语言俚俗、内容简单的勉学歌,训示蒙童一天到晚如何争分夺秒勤学苦读,以博取功名。

Tag:

相关阅读:

    没有相关信息
联系我们:0597-3012088 Email:fjtlbwg@163.com
闽ICP备18004625号 福建土楼博物馆 版权所有
Copyright 2023 福建土楼博物馆网站编辑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