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 >> 文章频道 >> 土楼资讯 >> 浏览文章

土楼工艺——永定峰市副榜炉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福建土楼博物馆 | 发布时间:2020-03-02 | 栏目:土楼资讯
内容导读:在十八九世纪时期,永定土楼人家里几乎每户都有一只副榜炉,这副榜炉一般用于烧水、煮药、温米酒。上世纪二十年代“副榜炉”不仅风靡漳、厦、潮、汕各茶馆、饭店,还远销东南亚各地,风靡一时。现在,客家华侨返乡,总会带上几个炉子,让人睹物思乡。……

在十八九世纪时期,永定土楼人家里几乎每户都有一只副榜炉,这副榜炉一般用于烧水、煮药、温米酒。上世纪二十年代“副榜炉”不仅风靡漳、厦、潮、汕各茶馆、饭店,还远销东南亚各地,风靡一时。现在,客家华侨返乡,总会带上几个炉子,让人睹物思乡。

 
峰市“ 副榜炉”

    峰市“副榜炉”,诞生迄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。发明者——童祖宠,系永定峰市下水童屋人,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。他幼时天资聪明,才思敏捷,自以为功名唾手可得。雍正十年(1732年),赴省城福州参加乡试落榜,仅被录为副榜,因此灰心仕途,羞见家乡父老,到鼓山涌泉寺出家为僧。在寺中,他常与其他僧人一起,抬着笨重的风炉煲开水,因制炉的黄土中需拌进马粪,方能烧制成功,故使用它煲开水时,臭气难闻。他便用谷皮灰代马粪拱土,以避其臭,同时改进炉型,减轻重量。几经试验,终于获得成功。

    10年后,祖宠还俗回乡,继续改进风炉制作工艺。初取田中坂土为原料,从款式上加以改进,烧制成瓦青色的耐火、通风的风炉。后又感到颜色不美观,改用山上黄土为原料,采取阴火烧制,炉体呈现鲜亮的桔红色,色泽光洁,颇为夺目雅致,大受欢迎。后来,他又改进造型,制出金鼎炉、四方炉、腰鼓炉、西瓜炉、桶子炉等等,式样美观。各种型号的风炉,均前有炉门,上有炉盖。需炉火旺时,可打开进风炉门,需用文火时,可关上风门;不用火时则加盖,火即熄灭而余炭不化为灰烬,能节约用炭。炉的型号大小不一,重则三斤左右,轻则一斤左右,可随身携带。时人对此赞誉不已,因为炉是童副榜发明,故称“峰市副榜炉”。

“副榜炉”制作工艺

1.取山上含砂量较小的黄土,晒干、打碎,过筛后掺入一定比例岩糠灰。2.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均匀,做成团状堆放于阴凉处让其发酵十天左右,备用。3.将发酵过的材料装入自制专用模具中,印制成炉坯,凉晒后涂上水浆,再用专用的“磨石”擦亮,然后“开火门”、“安提耳”,待晒干后装上盖子和“铁闭”。4.将制好的模子放入窑中烧炼。过去烧制炉子的窑,用青砖砌成“口”字形状,炉模放在中间,用岩糠头烧制。后改用瓦窑柴火烧制。

Tag:

相关阅读:

    没有相关信息
联系我们:0597-3012088 Email:fjtlbwg@163.com
闽ICP备18004625号 福建土楼博物馆 版权所有
Copyright 2023 福建土楼博物馆网站编辑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