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夯土建筑遗迹——龙安寨遗址
遗址介绍
龙安寨隶属龙岩市永定区郊乡古二村,东北距永定城区6公里。寨址位于村旁孤立的山岗——寨仔顶上,海拔269.9米 ,相对高度约100米,寨址四面陡峭、地势险要,北临永定河,南邻广东大埔入闽古道,是控扼水陆两路的交通要冲。
2009年6月17日至7月6日,考古队对龙安寨遗址进行为期20天的考古试掘,并用全站仪对占地达3000多平方米的寨址进行全面测绘。为尽可能全面了解古寨址地层堆积情况,考古队于寨址中部布(26×2)平方米探沟一条,发掘面积52平方米,揭露出两期相互叠压的寨址、夯土墙基等遗迹,出土了一批陶、瓷器等生活用品。
龙安寨土楼大门遗址
龙安寨土楼枪眼
龙安寨土楼遗址考古发掘现场
此次发掘,考虑到将来寨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,保留了绝大部分第二期遗迹,在局部的地层解剖中,发现了第一期的夯土墙遗迹。
第一期夯土墙遗迹位于探沟北部,墙体直接夯筑于陡坡顶部的基岩之上。由于第二期寨址大量筑墙用土,对早期遗迹造成严重破坏。现存第一期夯土墙揭露东西长1米、残宽1.24-1.41米、残高0.76米,东西两端继续向探方外延伸,并与第二期寨址北墙相平行。夯土为就地取材,用较纯净的红色山土进行夯筑,夯土中夹杂着较多山体风化碎屑。
第二期揭露的遗迹有房子、道路、寨墙、护坡、灰坑等。从地层解剖得知,第二期寨址的建造工序是:先围筑寨墙,然后平整填垫寨内台基,最后才开始寨内各建筑单元隔间的营造。
龙安寨考古发掘平、剖面图
出土遗物
第一期出土遗物共33件,主要出土于第5—7层。器形有罐、碗、炉、碟、杯等。其中以碗类居多,次为罐类。碗类有敞口、撇口、敛口与花口等形式。釉色多见青黄釉、青白釉,青灰釉较少。刻划纹饰见于碗的内外腹壁,内腹饰花草云气与蓖点纹,外腹刻划莲瓣纹。花口碟内壁见出筋装饰。此外,寨址地面采集1件青白釉划花碗残片亦属第一期遗物。
第二期出土陶、瓷器共189片,以青花瓷片占绝大多数,器形有碗、盘、罐、杯、碟、调羹等;次为青黄釉、青釉、酱釉等各类罐、瓮、缸、雷缽等,此外还有青黄釉、青灰釉涩圈碗、青灰釉灯盏和青绿釉器盖等。青花纹饰较丰富,碗类的有“秋江待渡”图、白菜纹、草龙纹、草叶树石纹等,内底题铭的有“品”、“器”等;盘类的有凤鸟纹、排点纹、勾连回纹等,碟类的有八卦纹等。



部分出土文物
几点认识
1、关于遗址的年代
龙安寨遗址出土的两个时期瓷片标本,经有关专家鉴定,其结论是:第一期地层出土的瓷片时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,其中多数标本出自漳平永福窑;第二期地层出土的瓷片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时期风格,多数产品产自漳州窑以及闽西南一带窑口。
2、关于遗址的性质
此次发现的两期寨墙,走向完全一致,但因为发掘规模偏小,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有待确定。从建造技术看,第二期寨墙基本承袭了第一期寨墙的生土夯筑技术,不同的是:从直接夯筑于基岩之上,演变为夯筑于石砌基础之上。
第一期夯土墙从残存的现状看,宽度超过1米,体量更大,建筑的承重性能亦更显突出;但夯土墙出露面积偏小,全貌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确认。第二期寨墙即龙安寨址,寨墙之上遍布枪眼,防御特征极显突出。
3、关于龙安寨与土楼建筑的渊源关系
从此次发掘情况看,遗址第二期的龙安寨与一般性土楼建筑之间存在较多的共同点,具体表现为:①生土夯筑技术和围合形式;②未发现柱洞或柱础遗址,说明外墙与内隔墙均起建筑的承重作用;③从寨堡的内部设置看,除水源外,它具备了土楼所有的功能。龙安寨与一般性土楼建筑的不同点主要在于:地势的选择与平面的形状;土楼是长居之所,龙安寨乃避难之地。
发掘同时表明,第二期龙安寨与第一期夯土墙的建造技艺源同辙,因此,当地关于夯土墙的营造技术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已完全发展成熟,从而为土楼的大规模营建奠定了坚实的技艺基础。
遗址发掘的意义
此次发掘,将考古学方法引入土楼的研究,这在永定乃至全省尚属首次,它是福建土楼研究由文献及地面调查转入科学田野考古的开端,它将推动和开创“福建土楼”研究的新局面。在遗址年代及物质文化方面都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实物证据,这对“福建土楼”源流与演变的研究以及对永定地方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相关阅读:
-
没有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