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 >> 文章频道 >> 土楼资讯 >> 浏览文章

大家故事┃我的土楼记忆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永定之窗 | 发布时间:2018-06-21 | 栏目:土楼资讯
内容导读: “高四层,楼四圈,上上下下四百间;圆中圆,圈套圈,历经沧桑三百年。” 在福建永定,这首关于土楼的民谣,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。几十年来,数以万计的土楼构成了永定人的记忆底色,而永定人也见证着土楼的沧桑变迁。

        “高四层,楼四圈,上上下下四百间;圆中圆,圈套圈,历经沧桑三百年。

        在福建永定,这首关于土楼的民谣,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。几十年来,数以万计的土楼构成了永定人的记忆底色,而永定人也见证着土楼的沧桑变迁。

这是航拍的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全景,前景是号称土楼王的承启楼。(54 摄)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

         ——一张团圆桌。

        谈到对土楼生活的记忆,1983年出生的江重生脱口而出团圆二字。

         从小在土楼长大的他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。土楼里几十户人家,常常聚在一张桌子吃饭聊天,逢年过节的时候,大家坐在一起碰个杯,这个年才算过完。江重生说。

        在他看来,无论是大家居住的大圆楼,还是吃饭的小圆桌,背后都是客家人对万事和合、子孙团圆的珍视与期许。

        据介绍,早期客家人为躲避战乱来到永定,在深山中夯土建楼。聚族而居、相互守望是几代人共同恪守的信条。一本所生,亲疏无多,何须待分你我;共楼居住,出入相见,最宜注重人伦,如今承启楼内的这幅堂联,正是对当初土楼生活的生动描摹。

 
这是航拍的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群全景。(54 摄)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
  —— 上世纪末,土楼里的团圆记忆开始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离散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 随着经济的发展,城市开始显现出光彩夺人的一面。而相比之下,彼时的山村由于缺少产业,交通不便,发展停滞不前。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土楼进城打工

        江重生的父母也加入了打工大军那时候,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成了留守儿童。他回忆说,村里原本热闹非凡的土楼,转眼都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。

        情随事迁,当时的土楼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成为枯井一样的存在——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。客家人世世代代在山坳里建起的堡垒,在那段时间因被视为发展的桎梏而走向沉寂。

        ——一次归来。

        2008年,永定土楼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申遗成功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,而三年后,随着永定土楼成为国家5A级景区,唤醒土楼的谷雨终于到来。

        2011年开始,永定加大推进土楼修缮保护力度,同时不断引导客家文化与土楼旅游相结合。2014年,全国首家客家家训馆建成;同年,福建土楼自然博物馆开放;2016年,土楼借助《大鱼海棠》登上荧屏……随着名号越来越响,如今的土楼吸引了众多游客,今年春节假期,永定接待游客达到48万人。

        2012年,江重生辞掉城里的工作,回到家乡开了一家茶艺店。旅游业的升温吸引了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就业。通过民宿、土特产销售等,乡村可以获得比城里更高的收入,家家户户都回来吃上了旅游饭,土楼成为客家人捧在手里的金饭碗。

 
在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,村民江重生(左)和爱人张妙丹一起在挑拣茶叶。(54 摄)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今再看土楼,一条条旅游线路如同蜿蜒于山间的毛细血管,为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人才,而古老的土楼和山村也正一步步被唤醒和激活。

 

Tag:

相关阅读:

    没有相关信息
联系我们:0597-5206971 Email:fjtlbwg@163.com
闽ICP备18004625号 福建土楼博物馆 版权所有
Copyright 2020 技术支持:数字永定建设办公室 QQ:315317251